第253章 与天下为敌(1 / 1)
第253章 与天下为敌李世民这一番话说出来,许多人心中暗自释然了许多。
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与朝廷对抗这样的事情,还是有些提心吊胆的。
就算现在大唐朝廷威望无存令人失望,但是在许多人的心中,“忠君爱国”的思想还是根深蒂锢。
或者说,潜意识里仍然对皇帝和朝廷有些忌惮。
说得不好听一点,汉王现在有点像是造反了。
造反,在任何朝代任何时刻,都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是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的。
李世民心中,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
他清楚,眼下最重要的,不是在军事上做出如何精密的部署,而是打消众人心中的顾虑,最大程度的稳住人心。
皇帝和朝廷,那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他们再如何不堪,毕竟有大唐百余年的声望和基业作为后盾。
不得不承认,他们在人心上或许会占据一些主动和优势。
而李世民要做的,就是不与其正面争锋,将这一场争斗的性质模糊。
至少要做到,让西川的人认为,汉王这可不是在跟皇帝叫板、不是在背反朝廷。
而是那个昏君无理取闹非要来问罪。
而这个时候,汉王也无心与皇帝争权夺利,还要一门心思抵御外敌。
这样一来,皇帝再如何为自己造势,西川这边的仕人百姓们也不会买账了。
因为事实明摆着,汉王可是什么也没有干,更别说谋反了;可你皇帝偏偏要来征讨剿杀;而且,外敌寇关杀来的时候,皇帝和朝廷可是什么也没有干,全是汉王在浴血奋战。
现在吐蕃人又要来了,你非但不帮忙,还要在后院放火!李世民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盼望赤松德赞的大军杀来。
只要他一来,西川万民从感情上。
就再也饶不了李适那个混球了。
这一场战争,拼的根本就不是刀枪剑戟,而是人心与诚信。
接下来,李世民将整片西川大地上的军事、民政事宜,布置了一个滴水不漏。
春耕农忙在即,剑南西川节度的首要任务,仍然是重视民生。
李世民下了命令。
这一次不管出现什么样的艰苦局面,坚持不抽壮丁、不向百姓征粮、保证百姓春耕所需的骡马供给。
与此同时,治安刑罚全部加倍。
胆敢在这时候作奸犯科地,一律从严从重处判。
各府、州、县地方,不许抽调一名捕快或衙役投入军事。
必须让他们维持地方治安。
与此同时,严肃军纪。
但有妄取百姓一针一线、欺压百姓者,一律军法从严判处。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宁和稳定。
与此同时,军事上的部署。
也做得很充分。
经过上一次的西川大战以后,剑川军已经变得十分的强大与成熟。
三万飞龙骑,三万轻骑。
再加上三万步兵,十万大军时刻枕戈待旦,成为了蜀地强大的屏障。
现在,正是他们发挥自己的威力地时刻了!“本王令!”李世民端坐正台,正式宣布道,“汉王府长史武元衡,为西南诸蛮都督府都督,统领东女国康廷川都督府与南诏、白狼夷、乌女蛮都督府。
全面负责西南战线的战事。
野诗良辅率领二万唐军,进驻康廷川,联合东女国等诸邦大军,严阵以待,防备吐蕃来袭。
本王授武元衡临机专断之权。
胆敢违令不遵者,斩!”“本王令:高固为维州都督。
率领二万骑兵、二万步兵共计四万大军,坐镇维州,防备吐蕃。
汉州刺史唐汉臣,麾下配备一万骑兵与一万步兵,随时在后方驰援。”
“韦皋、薛存诚、李景略、杜黄裳,你们四人坐守成都。
本王给你们一万兵卒,以保证前方军队的供给,维护地方治安。
如果后方出现任何纰漏,本王唯你们是问!”“其他各州刺史与各县县令,你们的任务是竭尽全力维护地方治安,稳定民心,保证农牧生产的进行。
哪个地方出现了谣言、民变或是其他重大状况,你们就自己提头来见我,不必多言!”百余名官将齐齐离座站起身来,走到堂中齐声拱手喝道:“得令!”李世民自己也站起身来,面色严峻地看了众了人一眼,继续说道:“郭钢、徐韬、房慈,你们三人跟随本王,率领三万飞龙骑,前往镇守剑阁。
诸位!永远记住这一点,我们不是要背反朝廷,而是朝廷听信谗言、无视蜀地百民生死,无理挑起战事。
事到如今,我们的宗旨仍然是,尽量避免战争,不让它给我大唐带来灾难。
但是——我们从不主动寻衅,但也绝不回避挑战!正义与公理,永远站在西川这一边!”“汉王必胜!西川必胜!”众人齐声大喝。
李世民拱手手来,环视诸人拜了一圈,说道:“本王感谢诸位、拜托诸位,让我们齐心协力,不要让大唐的百姓、蜀地的百姓,再饱受战难之苦!”一切敲定,西川已经全面整肃,以待强敌。
回到汉王府,李世民又和武元衡单独呆在了一起。
二人都沉默了许久,仿佛有许多的话要讲,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有许多地话,李世民是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提起过的,唯独武元衡一人知晓。
一些微妙的事情,也只有他一人能够体会。
此刻,武元衡心中地感觉甚是复杂。
“伯苍……”李世民悠悠说道,“这一刻,终于来临了。
成败在此一举,我也不多说什么。
只希望你……保重!”“殿下也要保重。”
武元衡说道,“从一开始,殿下就是在走一条不归之路。
除了臣下,没有人能体会你心中真切的感受。
我知道,此刻你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和包袱。
但我想说的是……顺其自然,一切自有公论,天理自会昭然。”
“放心,我没事。”
李世民微微笑了一笑,说道,“当着众官将的面。
我只能说得慷慨激昂一点,鼓舞他们的士气,打消他们的顾虑。
也只有才你知道,我心中其实是多么的无奈。
皇帝,屡屡做出昏庸之举,我一再地隐忍姑息,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现如今。
他终于触碰到了底线,要置我于死地……于公于私,我绝不能再妥协下去。
他太令我失望了!如果他真的不配当这个皇帝、也不想当这个皇帝了,我只好逆天而上,将他拉下宝座来。
这是一场豪赌。
我们很有可能会万劫不复没有明天。
但是,我真的不后悔。
从作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天起,我就没有想过要退缩。
只是难为你了……要陪我一起走上这条不归之路。”
“殿下……”武元衡拱手长身拜了下去,说道,“臣下是个微末的书生。
蒙殿下不弃,予以器重与厚待,心中感佩。
已不是言语所能表述。
更重要地是,殿下才是大唐天下的真正英主。
纵然这是一条通往黄泉地不归路,纵然是让天下人所弃,纵然是背负万世骂名,武元衡也誓死不改的永远追随殿下,一直走下去。
武元衡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
殿下心中都永远记得两个字:王道!臣下,也就死而无怨了!”“我会记得的。”
李世民点了点头,握住武元衡的手重重地捏了捏,说道,“此去康廷川。
你责任重大。
从今天起,你就是九州西南的屏障与支柱。
你要挺住。
要保重。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与朝廷、与吐蕃斗智斗勇比拼王道与军事的全面较量。
我的身边,也唯有你能挑起这个大任。
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臣下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元衡说道,“不过……臣下心中有个疑问。”
“讲。”
武元衡说道,“本来臣下以为,殿下肯定会亲自驻守维州,或是前往康廷川。
可是为什么,你要前往剑阁,直接去面对朝廷地征讨大军?此事本来就极为**,殿下为何还不避嫌的主动迎上去?”“问得好。”
李世民说道,“就因为**,我才更要主动迎上去。
因为我根本没有做贼,不必心虚。
皇帝栽赃于我,让天下人都将矛头指向我。
我却偏偏不作任何回避,永往直前的迎上去。
而且,整件大事地核心,不是如何击败朝廷的征讨大军,如何抵御吐蕃人的攻袭。
而是在这一场矛盾争斗中,争取人心与名望。
朝廷的征讨大军前来,我并不怕他。
不管是谁挂帅,我都有把握让他的大军在剑阁面前寸步难行,甚至丢盔弃甲。
但这绝非是上上之策。
到时候,我要随机应变的做许多事情,来主导这一场大事的大局。
剑阁,将是整场大战的核心与焦点。
我将竭尽所能,让事态往好地方面发展。
毕竟,我大唐内斗,会让吐蕃人坐收渔利。”
武元衡恍然大悟,点头说道:“明白了。
殿下是想努力平息这一场战争?”“不错。”
李世民说道,“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之策。
毕竟是同饮一江水的血肉同胞,我真的不想和朝廷的兵马杀个你死我活。
更何况,此刻还有一个强敌隐伏在暗自,虎视眈眈。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我有这个愿望,但对方未必会领情。
剑阁是为西蜀咽喉门户,万不能丢。
而且那里,是蜀地与山南节度、凤翔节度、临泾节度等军事重要的枢纽要道。
到时候,会有许多重要地事情要做。
我进驻那里,自然是最为合适。”
“殿下英明,是臣下多虑了。”
武元衡说道,“不过这一次……我有个感觉。
似乎不能像上次西川保卫战那样,指望有多少盟军来相助了。
毕竟此事极为**,朝廷政令下达,天下皆知。
像山南西道的严震这种人,历来忠君爱国,这时候肯定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帮助汉王殿下。
说不定,他还会起兵帮助朝廷前来征剿。
还有西线地李晟等三大元帅……虽然他们与汉王是出生入死的肝胆之交,这时候也会有些投鼠忌器,不知所措。
臣下甚至在怀疑,皇帝也会早一步动手,先解除他们的兵权。
西南蛮诸中,东女国固然是铁杆支持汉王殿下的。
而南诏、白狼夷这些地方的人,或许会有些像墙头草,到时候免不得风吹二面倒。
他们的立场,不会太坚定。
所以这一次,我们西川几乎是完全的独力奋战,力抗吐蕃与朝廷。
压力,不可谓不大。”
李世民看着武元衡,牵动嘴角,露出了一个自信、狂傲的微笑,淡然说道:“成霸业者,不惜与天下为敌!行王道者,不怕孤身走上不归之路。
纵然是全天下都将矛头对准我一人,我也悍然无惧!伯苍,你说的这些,其实我都有心理准备了。
我非但没有指望严震、李晟他们来帮助我,甚至还做好了与之决战疆场的准备!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是由自己的感情所能决定的。
事世无常,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自己不愿意的违心之举。
我永远不会去怪谁。
如果我与他们在疆场上相遇,也只会慷慨一笑聊述数语,然后与之决一死战!”武元衡拱起手来,长身拜了下去:“殿下,保重。
臣下,告辞了!”李世民看了武元衡几眼:“伯苍也保重。
但愿我们,能一起看到最后的胜利。”
武元衡转过身,头也不回的走了。
他的心中,一直在回荡着汉王的那句话:不惜与天下为敌!残唐重生李世民跳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