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入主东宫(1 / 1)
第283章 入主东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借王维一句诗,用作第四卷卷记。
大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太子李诵,以身患风疾重症为由,自呈上表请求退出东宫,外出乞闲养病。
请皇帝另立储君,以延国运。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之前发生的汉王兵变之事,已经让大唐的江山为之颤抖了几回。
现在,皇帝与太子已经回了帝都,一切看起来又要恢复了平静。
可是,太子突然爆出这样一个猛料,着实让天下仕人和百姓,大大的吃了一惊。
虽然明眼人都清楚,这是汉王兵变之后的一个必然结局……但就如同闪电之后听到惊雷一样,还是忍不住被骇了一跳。
帝都关内,顿时沸腾。
皇帝和李世民看到民意反应如此强烈,也没有急于做下决断。
而是招集众臣僚,每日在朝上慢吞吞的商议这件事情。
目的,就是给大家一个回神的时间。
与此同时,从剑川、山南、朔方、泾原、凤翔等地开来的十余万大军,加上马燧的人马,已经将长安围得像铁桶,牢牢的掌握了一切局势。
有个别不满汉王的皇族想要硬着脖子闯上朝廷闹事,也被这二十余万大军的震势完全吓得没了胆。
再加上郭家、吴家和颜真卿、李勉的一些门生僚属,帮汉王造势活动,眼看着就要乱成一团的长安城,又慢慢的安静了下来。
在绝对的武力镇劾与十分清楚的事实面前,不管是心甘情愿还是不得已,长安的贵族仕人和百姓们,都默认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皇帝也就顺应民意地同意了太子的请求——废太子李诵为贤王。
太子妃为贤王妃,举家迁徙到剑南西川节度治下的资州养闲治病。
赐封食邑百户,仆役三十人,由朝廷委派成都府负责贤王一家的一切开支用度,按亲王标准赐养终生。
李适坐在龙椅上,听着宣旨宦官念着自己颁布的这一道圣旨,面如死灰。
朝堂之上。
也是安安静静的。
太子告病,汉王站在百官之首。
在他身后,就是宰相陆贽、裴延龄、窦参、王丕、王叔文等人和其他朝中官员。
武元衡现在还只是汉王府长史,都没资格上朝。
在另一行武将班列中,则依次是马燧、李怀光、李晟、浑。
从这边可以看出。
汉王的势力是占据了绝对优势。
虽然在文官仕人那一边,汉王地人数并不太多,但是现在,太子自己不再争夺自己退出了,所以。
他也没了什么竞争对手。
那几个宰相虽然对汉王都谈不上有什么好感甚至是还有些反感,但经由太子的亲自劝说,他们也改变了一些观念。
同时。
二十余万大军和明摆在眼前的事实,也让这些人没了什么选择。
朝廷之上所谓的议事,其实已经没什么可议的了。
皇帝李适颁下地最后一道圣旨,就是改立汉王为太子储君,即刻入主东宫。
一切看来,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大明宫里,举行了盛大的冠冕之礼。
李世民脱去了身上的紫色鹿龙袍,换上了黄色衮冕服。
一系列的祭天拜祖活动层出不穷。
足足折腾了好几天。
历来,重立储君这样地事情,可是一个王朝最为忌讳的事情。
储君是国之根基,将它根换了,无异于将整个国家都来了一次洗筋伐髓的剧变。
对于有可能发出地一切变故。
李世民都做好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只是就目前来看,至少关内一带在二十大军的镇劾之下,还算安稳。
一君立,一君废,自古皆然。
李诵带上了家眷,准备离开长安了。
为了不扩大影响引起骚乱,他特别挑了个时间,在半夜离开长安城。
守备长安九门的马燧,自然破例在半夜为他开启城门。
长安城开远门外,十里道亭边。
马燧亲自护送着太子,送到了这里。
陆贽、王丕和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东宫的旧僚,也跟着送出了十里,依依不舍,泪染衣襟。
李诵与他们执手相别,也颇有几分伤感。
“马大帅,陆先生,你们都回去吧。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李诵面带微笑,对这些人说道,“小王感觉你们的一腔好意,自当铭记一生。”
陆贽浓眉紧锁黑须轻扬,凝重的拱手拜道:“太子……一路保重!”“我已经不是太子了,是贤王。”
李诵依旧面带微笑,说道:“陆先生,从今天起,你们要竭尽所能,辅佐我太子皇兄。
他是英主,也是任人为贤的智者。
相信你们在他地麾下,能立下更多功勋,不枉此生。
马大帅,二位王先生,你们也要好好的效忠太子皇兄,为大唐尽到你们的职责。”
马燧等人纷纷拱起手来,与太子拜别。
正在此时,众人身后传来一片马蹄声响。
回头望去,一彪黑衣墨甲的铁骑奔腾而来。
领头的,是一个穿着亮白胡服地青年——居然是新任太子!“皇兄……”李诵愣住了。
李世民没有穿黄袍,一来是怕招摇,二来也是不想有炫耀刺激李诵的意思。
他落下马来走到李诵身前,看了众人一眼,说道:“贤王就不把我当兄弟了么?大半夜地悄悄离开,也不派人通知一声。”
李诵拱起手来,说道:“皇兄有伤在身,再加上新进入主东宫,事务繁忙……臣弟,不敢打扰。
半夜出城,也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骚乱。
还请皇兄恕罪。”
“嗯……”李世民轻轻的点了点头,看了旁边众人一眼。
马燧等人十分自觉的退后了许多步。
“李诵……”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直呼他的姓名。
李诵轻轻的怔了一怔,慌忙拱手道:“皇兄有何训诫?”“此去西川,路途艰险关山阻隔,你一定要保重身体。
到了西川,就写信来报个平安。
我带来了一百名飞龙骑。
他们都是在蜀道险地上驰骋惯了的人。
我让他们护送你一家入蜀,也好有个向导和护卫。”
李世民说着,将自己披在肩头的锦袍披风取了下来,说道,“蜀地湿气重,我们北方人去了,容易惹上湿气。
这领锦袍。
是我在成都地时候,汉王妃用东女国的手艺亲手为我裁制的,穿着很舒服,也很适用。
今天,送给你。”
“这……万万不可。
这是皇嫂送给皇兄的东西呀!”李诵连连摆手拒绝。
“来。
穿上。”
李世民坚持的亲手为他披在了肩头,并且系好了绦带。
看了几眼,笑道:“很合体。
我们兄弟二人,身裁还真是差不多。”
李诵略有些激动的说道:“愚弟……怎么能夺皇兄所爱之物?”“没关系。
你那皇嫂知道我是把东西送给了你,也不会说什么。
大不了再为我裁制一领就是了。”
李世民微笑说道。
李诵心中微微发怔。
暗自想道:他明明知道,我对独孤氏的女人……有特殊地感情,还将这领袍子送给我。
不得不说。
你的确是有着非凡的器量和胸怀……唉,在这一点上,我是远远不如你的。
你越是这样大度弘雅,我越不好意思再惦记着那个女人了。
“多谢皇兄。”
李诵郑重的拱起手来,说道,“请代愚弟问候皇嫂和世子,祝他们一世平安。
皇兄留步,愚弟就请告辞了。”
马燧等人看到李诵转身朝车上走去。
也纷纷走上前来,拱手拜别:“贤王一路平安!”“多谢诸位,请回吧!”李诵站在马车地车辕边,朝他们大声说道,“后会有期!”“后会有期!”一百名飞龙骑勇士。
护送着李诵一家人的车驾,缓缓消失在了黑夜之中。
马燧等人。
有些尴尬的站在那里。
李世民对他们笑了一笑,说道:“我们也都回去吧。
别这么看着我,你以为我会怪你们么?恰恰相反,你们不忘故恩前来十里相送,我很佩服你们的忠义诚实。
你们也不要担心贤王什么了。
他到了蜀地,肯定会过得很好。”
马燧等人稍事松了一口气,拱手拜了下来:“多谢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李世民心中轻轻微笑了一声:听着还真是有些不太习惯了。
众人起身返回长安。
李世民和独孤凡二骑走在前面,马燧等人跟在后方。
独孤凡现在已经是太子的帖身护卫了。
为了照顾他地习惯,李世民请将作监的匠人,专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副盔甲。
其中最特殊的,莫于是头盔了。
原本明光甲头盔露出地面部皮肤就不太多,他那一副在面门上还盖了一层暗金色的薄甲,将面部遮挡了起来。
虽然看上去依旧是冷漠的金属表情,但远不如以前那个青铜面具看上去那么冷酷和阴森了。
每逢陪同太子出门,独孤凡就会穿上这一副铠甲从旁护卫。
搞得现在整个长安城里的人,都把这个铁面将军当成了新任太子的标志物。
待离得众人稍远了一些,独孤凡瓮声说道:“你怎么不告诉李诵,他之前看上的那个独孤氏,也就是汉王妃的姐姐,其实是个男的?”“有必要么?”李世民笑了一笑,“就让他心里留个念想好了,虽然只是毫无意义地念想。
我要是说破,他就太难堪了。
有时候,善良的谎言,也未尝不是好事。
至少比告诉他残酷的事情,要有用一些。”
“你还真是无聊。”
独孤凡没好气的顶了一句。
他可没有因为眼前这个人的身份改变,而改变了自己地态度。
依旧还是那副不冷不冷硬梆梆的样子。
李世民呵呵地笑了一声,拍马朝前奔去。
独孤凡那一剑并没有伤到要害。
加上他体格异于常人,这些日子下来,身体已经基本无恙。
现在骑起马来,也没有了什么伤痛感。
径入长安,直到皇城。
数道大门为他依次而开。
东宫重明门前,新任东宫六率的大都督野诗良辅,像一尊黑神一样的矗立在大门边,雷声巨吼:“恭迎太子殿下回宫!”在他身后,数百名在此戍卫的飞龙骑将士,跟着一起大吼迎驾。
“辛苦了,野诗良辅。”
李世民面带微笑,“还习惯这个差事么?”野诗良辅呲牙裂齿的笑道:“能跟太子殿下在一起,什么样的差事都能习惯。
东宫是个好地方哇,又大又漂亮,哈哈!”李世民也呵呵的笑了几声,就准备骑马往里走。
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将野诗良辅招手叫到了一边,说道:“你的小妖精呢?”“呃……”野诗良辅顿时发窘了,嘿嘿笑了几声,说道:“太子也知道咱们的事儿啊?”“少废话,快说啊?”李世民忍俊不禁想笑。
“带到长安了哩!”野诗良辅嘿嘿的低声笑道,“就在俺军营里。
俺准备娶她过门儿了。”
“行。
稍后我让武元衡替你们挑了日子,把事情给办了。”
李世民笑道,“再赐你一栋宅子。
怎么说,也是当大将军的人了么!”“哈哈,多谢太子、多谢太子!”野诗良辅大喜过望,趴到地上就磕起头来。
“行了,起来吧。
我们之间就不用讲这种客套了。”
李世民说道,“继续去忙你的事情。”
“是,俺去了!”野诗良辅爬起身来,欢天喜地的跑到了城门边,对那些大头兵大声吼道,“都给我打起精神来!殿下回宫了,小心伺候!”“是!”众军士精神抖擞,吼声几乎震落了瓦片。
野诗良辅开心的嘿嘿发笑。
残唐重生李世民跳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