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先礼后兵(1 / 1)
第288章 先礼后兵一行人走出了府库,俱文珍将大门落了锁,咣当作响。
正在沉思中的李世民回过了神来,发现李晟等人,都在看着自己。
“这样吧……”一时间,李世民也无法做出十分果断的决定,说道,“关于征粮这件事情,我再细细斟酌一下。
军饷的问题,我倒是可以想办法解决。
现在,粮食比钱要难弄一些。
就算是有钱,一时也没地方去买那么多的粮食,挺棘手的。
你们回去以后,尽量安抚士卒,先不要生出乱子来。
七天之内,我想办法筹出粮食来。”
“七天?”李晟等人异口同声,十分的惊讶。
显然,他们不太相信太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筹到足够二十万人用的粮食。
“嗯,七天。”
李世民点头,十分肯定的说道,“相信大军之中,七天的粮食总该还是有吧?”李晟等人面面相觑的疑惑了一阵,纷纷说道:“省着点吃,三餐改两顿,应该能吃个半月左右的。”
“不用省。
一定要让将士们吃饱。”
李世民说道,“平常怎么吃的,现在照样怎么吃。
不要让将士们有缺粮的心里负担,这会严重的影响到士气和帝都的安稳。
记住,现在没有比人心稳定更重要的事情了。”
“是!”李晟等四大元帅,明白了太子的用心,大声拱手应诺。
四大元帅走后,李世民仍然在府库那里等着李景略,一边冥思解决的办法。
其实,他说出五天这个期限,更大程度的是在稳定李晟等人的心。
自己心中,其实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子。
帅不稳,则将不稳,然后是兵不稳、军心不稳。
只有先让李晟等人也相信他的确能在七天之内筹到粮。
他们才有底气去劝说那些将士们。
可是现在,一副巨大的担子,也压到了自己的肩上。
没过多久,李景略来了。
至从御史大夫颜真卿过世以后,御史大夫一职一直只有检校虚职,没有人上任。
李景略和另外两个御史中丞,完全接手了御史台地事情。
李世民将府库出现亏漏的事情跟他说了。
让他一定要严查此事。
不管涉及到什么人,一定要铁面无私的严办、严治。
如果出现了棘手的状况,就来东宫搬救兵。
李景略也意识到了问题的重大——国库都有人改盗用,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他郑重的接过了使命,办差去了。
御史台负责监控朝廷检点百官。
也要监视地方的官僚,从来都是大唐最重要地一个监督机构。
李世民也是有意培养李景略的威望和能力,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将御史台这一块给挑起来。
要整顿现今大唐官场的不良风气,御史台的职责十分重大。
当时在西川的时候整顿官场作风。
李景略可是发挥了极大地作用的,也很有经验。
李世民对他的品行、能力和魄力,十分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
现在是他自己竖立威信地时候。
当初皇帝身边多小人,也几乎是普天之下人人都清楚的事实。
如果不揪出几个人来法办,何以体现他这个新上任的太子地决心和能耐?所以,大唐朝廷上,有一些人马上就要开始倒霉了。
他们,将成为太子的第一批垫脚石。
回到东宫,夜已深。
李世民没敢耽搁,将武元衡和薛存诚都叫了来。
商议征粮助军的事情。
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武元衡和薛存诚二人的意见,惊人的统一:“绝不能向平民百姓征粮;普通的富户与豪绅,也不能动。
只能将目标对准皇族王公。
因为这些人,向来都是蒙皇恩厚赐才发了横财。
现在国家有难。
也是他们反哺报恩的时候了。”
李世民深以为然,点头赞道:“我也是这样想地。
无论如何。
现在不能让百姓们伤筋动骨。
我这个太子刚刚上位,外界风评不一,可不能在仕人百姓当中落下口实。
皇族贵戚们,得罪几个倒是不打紧。
虽然他们位高权重影响力重大,但再怎么说,是我们李家自己的家事。
外人就是想评述,也无从下口。
那些吃了亏的皇族贵戚们,在道理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国家有难,他们焉能袖手旁观?我这样找他们开口索粮,似乎应该是理直气壮才是。
再说了,今后有了粮食,再还他们就是了。”
薛存诚眉头皱起,摇头说道:“道理是这样,可是……这自己的东西要无偿地拿出来,是人都会心里有疙瘩。
再说了,太子这样闹了一回入主东宫……在那些皇族贵戚们看来,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管怎么样,你都是犯上作乱了。
他们对你,铁定没有什么好感。
这件事情要推行下来,应该会有很大阻力才是。”
“呵!”李世民笑了起来,“我才不要他们的好感,只要他们地粮食就行了。
这个时候,粮食比感情重要。
就算他们因为这件事情对我恨之入骨,也只好由得他们了。
毕竟,现在的粮食危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们不明白这样的道理,我就会想个法子,让他们去明白。”
武元衡忙道:“殿下是想……强制下令?”李世民微微一笑:“先礼后兵。”
“这!……”武元衡和薛存诚,都愣住了。
李世民说道:“我知道,这肯定会得罪一片人,包括我的那些深受皇帝喜爱和照顾的皇叔们。
他们这些人,地位显赫经营多年,门生故吏不计其数,财产田地更是富可敌国,在关内具有十分庞大的影响力。
但是,我这个行为,是能够得到广大的仕人百姓和军人们的支持的。
和千千万万的仕人平民和军士们相比,我这些皇亲们,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更何况,我们毕竟是一家人。
今后我找机会弥补他们就是了。
要挽回他们,比挽回大片的民心和军心,可是要容易得多了。
权衡利弊,我还是决定。
向皇族贵戚们开口借粮。”
武元衡思索了一阵,说道:“既然殿下想得这么清楚,想必此事也是可行的。
不过,殿下毕竟刚刚入主东宫,根基并不牢靠。
虽然那些皇族贵戚们手中没有实打实的兵马,也没有在朝中掌握实权……可是,他们地影响力。
还是十分巨大的。
殿下还是三思而行,有了妥善的法子,再行动比较好。
至少,可以尊求一下太师和玄卿公的意思。
他们二老在朝中多年,对朝堂之上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
有他们出谋划策。
相信会更加妥当。”
“也好。”
李世民说道,“我们现在,就去玄卿公府上,问问这二老的意思。”
李泌和李勉这两个老头子,人老不缺睡。
很晚也还没有睡觉。
听闻太子求见,连忙叫请了进来。
李世民将事情的经过和设想对他们二人说了说,静静地等着他们的回复。
李泌和李勉各自思索了片刻。
一齐点头道:“还是可行的。”
李泌更是说道:“玄卿公身为李家族亲,虽然不是直系血亲,但是在皇族之内辈份极高,历来也很受尊敬。
这件事情,我劝殿下一开始没必要动真格的,让玄卿公以族长元老的身份,出面去求那些皇族贵戚们慷慨解囊。
与此同时,太子也承诺。
日后必当连本带息还给那些人。
这样一来,至少给了那些人地台阶可下,事情的一开始,也不会弄得剑拔弩张。
毕竟,是自愿的。
如果这样能筹到大军所需的粮草。
当然是最好。
以和为贵,将是最好的结局。
如果万一还是不行。
太子再通过圣旨或是东宫制令地形式,向皇族贵戚们借粮,直到数量足够。
如果实在还不行……那么,圣旨下达即是国家法度,先礼后兵也就理所当然了。”
李世民和武元衡等人都欣喜的说道:“还是太师高明!”“呵呵,没什么高明的。
人情世故,不过如此罢了。”
李泌笑道,“要想别人尊重自己,就要最先懂得尊重别人。
先礼后兵,给足对方颜面再说。
如果他们非要逼你出手,那也就怨不得别人么,不是么?对付皇族贵戚,就该用这样地法子。
首先不失和气不伤亲情,其次该办的事情,还是一定要办下来的。
至于他们自己要选哪一条路子,就在于他们自己了。
玄卿公,你可曾愿意为了太子,卖一卖你这张老脸啊?”李勉呵呵的笑道:“我都是快要入黄土的人了,这张老脸再不拿出来卖卖,更待何时啊?”众人都笑了起来。
李泌又对李勉说道:“其实……玄卿公在出面劝说那些皇族贵戚的时候,不妨泄露一些天机。
就说……现在是在低声下气的请求,是为了给足皇族贵戚们颜面。
稍后,会有圣旨或是东宫制令们强制下达。
那些人都不笨,自己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玄卿公这样做做道场,收效也会更加的好。
你说呢?”李勉大笑起来:“你这老道,在山中修炼得像狐狸一样了,果然奸滑无比呀!行,老夫就依了你地法子去办事。
太子殿下,你要老夫什么时候去办这些事情?”李世民乐道:“皇族贵戚们,有田有财的都没在长安。
十六王宅里住的,都是像我这样的皇侄皇孙。
那些有田有财的皇叔们,都在东都、雍州一带。
先生今夜好好休息,明日学生派郭钢率领一支飞龙骑,护送先生去雍州吧?”“呵呵,飞龙骑就不用了。
现在还不是太子出面地时候。”
李勉笑道,“给我派几个使唤的小厮就行。
明日,老夫就把这把老骨头扔到雍州去。
那些皇亲国戚们,这下可就巴不得我早点死了,呵呵!”李世民心中欣喜,谢过了李泌和李勉,告辞而回。
出了李勉地宅府,薛存诚就啧啧的赞道:“太师和玄卿公,果然是高明之人哪!比我们这些后生晚辈,高明太多了!”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人情达练,他们这些年混在大唐的朝堂之上,可不是白混的。
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现今的局势,也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那些皇亲贵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么!”薛存诚愕然道:“殿下不也是李家皇亲么,难道对那些皇叔们,也不熟?”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那些皇叔,几年都难得见一次,的确是不太熟。”
心中却暗自道:我对那些龙子龙孙,熟悉的还真是没几个。
就算是耳闻目睹的,也极少。
要不然,对付自家人,又何需劳驾李泌和李勉出马?武元衡听着二人聊天,却是直不太说话。
李世民疑惑道:“伯苍,你怎么好像有点闷闷不乐?”“不是闷闷不乐。
相反,还有点幸灾乐祸。”
武元衡居然笑了起来。
“这话怎么讲?”李世民和薛存诚异口同声。
武元衡神秘的笑了一笑,说道:“雍州关内,论财产和田地,最富有的莫过于嘉王和韶王。
这两个王爷的名字,殿下是不是应该很耳熟啊?”“哦?!”经武元衡这么一提点,李世民心中也是幡然醒神,心中暗自道:那不是当初受了李适密令,制造关内粮价飞涨案、并设计栽害自己和武元衡的元凶罪魁么?呵,这可真是山不转水转,狭路相逢哪!李世民也对着武元衡神秘一笑:“我明白你是什么意思了!”残唐重生李世民跳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