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壮哉!(1 / 1)

加入书签

第457章 壮哉!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军事会议,在县县衙里进行。

:皇帝要进城来,早就忙活得七窍生烟了。

破败的县衙好不容易收拾出一个模样来。

众人知道,这虽然只是一个军事会议,其意义却不亚于在阁部弘文馆召开的宰相御前会议。

因为有许多的事情,将在今天商讨。

李世民带着元帅将军们进了会议堂,坐定之后,一大堆文案被搬了上来。

李世民看了台下的众人一眼,心中暗自思忖:浑瑊,四大元帅中最年轻的一个,将来的很多年以内他都将发挥极其巨大的作用,回到朝中就是宰相;李光进,顶替李晟空缺的青壮派将军代表人物,政治上的觉悟也比较高,足以培养成独挡一面的名帅宰相;李光颜,领兵打仗的好手,和李光进同气连枝的兄弟,也可堪大用;郝玼,熟悉河陇一带一切民生政务的猛将,可用的地方很多;薛平、李愬,大唐未来的顶梁大柱、良将贤臣;徐韬,虽然略显稚嫩却也是一员难得的猛将。

韩愈与李吉甫,随军走了这一趟,已经变得老练成熟了许多。

将来在三省六部之中定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李世民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和这些人一起商讨接下来的这许多大事,也算适宜。

他们,都将是大唐未来很多年里的重要臣僚。

“今天我们的军事会议,不关讨论军事。”

李世民说道,“有三件事情要商议出一个结果来。

其一,眼下的当务之急。

二十万吐蕃俘虏该当如何处置;其二:大非川一战我军已经得胜,如何巩固这一场胜利、完全平复河陇一带的地域;其三:我西征军接下来该做什么。

大家畅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顾忌。

先说第一个问题:吐蕃俘虏。”

说罢,李世民就看向了李光进与浑瑊。

他二人是正副元帅,这样的军事会议理当最先发言。

李、浑二人自然明白皇帝地意思,于是也没有推脱。

李光进坐直了身子拱手拜了拜说道:“陛下。

末将以为这二十万吐蕃俘虏,不可杀、不可放。”

李世民略点了一下头:“接着说理由。”

李光进说道:“末将的理由有如下几条:其一,大非川一役刚刚结束,吐蕃国的大部份兵力已经被我军削除。

但是。

吐蕃毕竟是一个有着数百万人口的大国,不能忽视了他们仇恨的力量。

我大唐想要从此征服吐蕃,就不能再造下杀孽仇恨。

而且,我大唐一向以霸道抗击侵略、以王道抚慰民生。

不能落下一个滥屠滥杀的恶名,这将影响大唐在诸国邻邦心目中地地位。

所以,吐蕃俘虏不可杀;其二:眼下战事刚刚结束。

吐蕃国内的局势仍不明了。

西川大军在韦皋的率领下奇袭逻些城也还没有消息。

倘若现在就将这二十万俘兵放回,不异于是放虎归山。

至少会让韦皋的大军陷入生死绝境。

而且。

吐蕃人生性反复。

只要放他们回去,难说会不会马上卷土重来与我军为敌。

因此,吐蕃俘虏不可放。”

李世民笑了一笑:“杀也不是,放也不是。

难不成大唐就一直养着这二十万废人?”李光进又拱手一拜:“陛下,末将以为。

解决这二十万吐蕃俘虏问题地关键,就在一人身上。”

李世民自然知道他指的是谁:“赤松德赞?”“正是。”

李光进说道,“大非川一役意外的结束。

全是因为赤松德赞下令吹响了撤兵投降的号角。

如此看来,赤松德赞心中肯定是已经有所打算了。

吐蕃的问题最终该当如何解决,赤松德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人物。”

李世民点了一点头不置可否。

他心中在想,虽然大非川一役唐军获胜了,可是打了败仗地赤松德赞却还一直像一只骄傲的狮子,纵然被关进了笼子里也依旧狂傲不服软。

这些日子以来赤松德赞就以养伤地名义住在县县城里,只让自己随身的七个将军服伺,其他的人谁也不见。

想要彻底解决吐蕃的问题,的确是要从赤松德赞下手。

而这件事情要办成,唯有亲自去解决,其他地旁人谁也帮不上忙。

这,不亚于又是另一场战争。

李世民自然不会跟手下的臣子说起这些,转开话题对浑瑊说道:“你有什么意见?”浑瑊拱手拜了一下,说道:“陛下,末将认同李光进的观点。

吐蕃人杀不得也放不得。

末将以为,河陇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吐蕃人对这里经营不善导致民生凋敝水利失修。

将来地几年,河陇是肯定要发展的。

要发展就必须要劳役。

末将觉得,这二十多万吐蕃战俘,就是最好的人选。

河陇是我大唐最重要的牧场,而吐蕃人显然是擅长此道的。”

这话一说出来,众人都轻轻的惊咦了一声。

这可是个非常**的话题。

奴役外族战俘当劳役,这样的事情大唐可是没干过的。

大唐的对外政策当中,除了抵挡外敌入侵时的杀伐,一般都是怀柔与安抚为主。

这样对待战俘可是没有先例的。

李世民的眼角略微闪过一道亮光,说道:“把吐蕃战俘当成劳役驱使,这显然是不合我大唐国法国体的。

但是,倒是可以考虑让他们从此移居到河陇一带,成为我大唐的子民。

朝廷发放农具牛羊一些生活必须品,让他们充实河陇一带的户口倒是可行。

河陇这边本来就居住了许多异邦帮人,他们都以畜牧为主。

汉人种粮胡人牧马,河陇一带汉胡杂居的格局也不是一天两天的。

朕觉得,浑瑊刚刚的这个提议稍加修改,倒是可行。”

大家都没有表示什么异议,李光进说道:“陛下,此事说来容易,做来可就难了。

二十万习惯了厮杀的野。

要安置在异乡生活下来,首先他们从情感上就难者,要安抚、镇劾他们不闹事,也将颇费周章。

同时,安顿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开销。”

李世民轻轻拍了拍额头:“安顿生活倒不是很难办。

大唐数千万人口。

要养活他们二十几万人十年八年也不成问题。

他们地牛羊十年八年总该能成熟了吧?再者,他们在情感上不认同也要认同。

因为朕不仅是要将他们移居到河陇,而是要将整个吐蕃民族都同化。

他们的赞普都沦为了朕的阶下囚,吐蕃亡国之日又还能有几时?过不了多久。

这块大陆上就没有吐蕃之国了。

过个十年几十年,人们的记忆里就只会剩下大唐。

他们就算记着吐蕃也没有用。

而且,朕有信心用王道去安抚他们。

朕就不信了,安宁富庶而没有战争的生活,还不能让那些吐蕃人回心转意安心投诚?当然,朕会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习俗。

一如当年天可汗太宗皇帝所说,朕会秉承‘汉胡一家亲’地原则去对待他们。

朕待之以诚。

不信他们就会一直桀骜不驯。”

李光进皱起了眉头:“陛下,这将是一项需要数十年来完成的重大国策。”

“是的,没错。”

李世民说道,“朕不仅要制霸天下,更要收御天下、安抚天下。

吐蕃是大唐最强大也最顽固的敌人。

假如朕能率领大唐将吐蕃地问题处理好。

无疑是福泽千秋、造福万代的大事、好事。

就算朕有生之年不能完全这件大业,朕的后继们也要去玩成。

民族同化与融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李光进你说得很对。

这将是一项重大国策,将贯彻大唐的始终。

朕可以想像,今后的若干年内,吐蕃高原和河陇西域这一带会不停地爆发危机与麻烦。

也许是吐蕃人要复辟,也许是汉胡矛盾不断升级。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坚持一项原则:汉胡一家亲。

不能把他们当成外人来对待。

就算是兵乱、败变、复辟,也要当成家事来解决。

这是一个总的原则。”

李光进拱手拜道:“陛下高瞻远瞩胸怀广大,末将非常佩服。

只不过,眼下吐蕃本土集仍然未平,现在谈论这些是否为时过早?”“不早。

正合时宜。”

李世民说道,“大非川一役我军得胜,该当趁胜用兵,将麾旌指到吐蕃地本土的西域去。

李光进,朕刚刚说的这些,将来也会对朝中的宰相大臣们说。

你明白朕是何用意吗?”李光进浑身轻轻一颤:“请陛下明示?”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刚刚朕所提的三个问题,其实都是连贯成一个整体地。

要解决俘虏问题,接下来我西征军的动向也就颇为重要。

朕的想法是,将西征军分出一师,由你李光进担任统帅,由大非川这个突破口向吐蕃国内推进,先平定行宫格尔木与扎陵湖、鄂陵湖一带。

这里是吐蕃最重要地草场农牧要地。

拿下了这一带,吐蕃的事情就解决一半了。

然后,朕要你的大军纵横在昆仑山一带,完全扫清这里的吐蕃军事障碍,兵力直抵勃律国。

假如你能成功,不仅昆仑一带将臣属大唐,也将和西域打通联系,或许就能和李怀光汇师一处,从此大唐制霸西域。”

李光进浑身一震,大跨步走了出来郑重的双膝拜倒:“末将愿领此重任!虽肝脑涂地,不敢有负陛下重托!”李世民并不激动,淡然说道:“李光进,你可以想清楚了再答复,朕准你可以收回刚才的话。

如果你领命,那么,你有可能这后半辈子都要在军旅或是高原雪域中度过了。

朕会成立昆仑都护府,制辖格尔木、大非川和昆仑山脉一带千万里疆土。

到时候,大约会有一半的吐蕃故土和部分西域、河陇地带都属你兼管。

你若能成功办成好事,无疑将是景兴大唐最重大的功臣;但你若稍有闪失,你自己固然身败名裂,大唐也会因你一人之失而再蒙受无尽的战乱之苦。”

李光进狠一咬牙,毫不犹豫的说道:“末将明白。

末将义无反顾,愿意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好。

你且先起来,坐下。”

李世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接着说道,“吐蕃本土的大事,异常重要。

先是要军事平复,然后要在民生上彻底解决问题。

光是李光进一路人马,显然是力不从心。

朕计算再派一师西进,与李光进在格尔木分道,取道牦牛河往逻些城推进。

不管韦皋有没有成功,这一路兵马都非常的重要。

韦皋若胜,这路兵马则沿途扫荡残余的吐蕃兵马;韦皋若败,则要拿下逻些城彻底平定吐蕃。

高原之上困难重重危机四伏,这一路兵马可以说是凶多吉少。

而且将来,这一路兵马将是镇劾吐蕃本土的直接力量,将会长期处于斗争之中永无宁日——谁敢担当这一路兵马大元帅之职?”李世民话音刚落,浑瑊呼啦一声就站了出来:“陛下,末将愿往!纵然九死一生埋骨雪原,也无怨无悔!”“壮哉!”李世民重拍了一下案几,大声说道:“李光进、浑瑊!朕命你二人各率一师分别向昆仑山、逻些城推进。

平定吐蕃的旷世奇功,朕就交给你们了!”“谢陛下!”二将大喜过望,一起上前来拜倒。

李世民面带微笑:“你们二人身上,可是肩负着整个大汉民族的期望。

事成之后,你们将名垂千古、供子孙后代敬仰膜拜!”跳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