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唐风(二)(1 / 1)
第462章唐风(二)大唐的帝都一向人丁鼎盛。
在景兴元年进行户口统查的时候,有三百一十四万常住人口。
加上往来的商旅使节和过往游人,高峰时可达四百万之多!今天,就是长安城有史以来最热闹、最疯狂的一天!皇帝御驾亲征凯旋而归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唐。
无数欢欣鼓舞的大唐子民,都想挤到长安来亲眼目睹这辉煌灿烂的一刻。
四通八达的官道上车马如龙人满为患,就连水路上的舟楫也塞满了江河。
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往长安涌了来。
仕子文人罗多,退役军人也不在少数,更多的是关内一带安居乐业的百姓们。
甚至有许多人不惜日夜兼程从河北、黄淮甚至是江南、剑川一带赶过来,其目的就是为了一睹皇帝回京之时的盛况。
皇帝凯旋回京,成了现今天下风传的头等大事。
眼看到这样的民潮汹涌,朝廷上的一些人不禁都有些恐慌了。
保守估计,要是真有个一两千万人涌进京城恐怕秩序民生都要崩溃!无奈之下,阁部宰相们会同三省六部官员连夜磋商,下发了一道令文到各地州县:暂时禁止百姓进京。
各水旱通道即日起也开始疏散人群。
如果是进京的暂且好言相留,劝其退去,不要给京城带来困扰。
执意不肯退去者,地方州县有权暂时拘押,但不得治罪下狱。
关中一带的州县顿时如临大敌,派出了几乎所有的人力物力。
来管饬涌进关中地百姓行人们。
费尽了好大力气,好不容易才让汹涌的人群稍有退却。
但是,仍然有许多事先就涌进了长安的百姓们住进了城中。
就等着皇帝回京地那一刻。
长安府不得不向军队求助,借助马燧的兵力来维持长安治安。
空前的盛况,倒是给长安城带来的幸福的烦恼。
而正领兵走到了渭水之畔的李世民,对这一切却有些浑然不觉。
他正骑在马上,兴味盎然的欣赏沿途江山美景,和小将李闲拉家常。
“李,回到长安以后,第一时间去拜祭你的父亲。”
李世民说道,“朕给你特赦,一些什么庆典俗礼就不必参加了。
回家好好陪陪家人。
还有你那个胡人美娇娘。”
李尴尬的笑道:“陛下,末将身为臣子。
理当国事为先……”“如今没有什么重大国事了。
朕就给你放个假。”
李世民说道,“父亲新丧,为子当守孝三年。
我大唐以孝治国。
孝道尤为重要。
朕放你三年的假,在家里好好为父亲守孝。
不过,朕却有个要求说在最前:要是大唐急需用人非你不可,你到时候可不能推托。”
“末将遵旨,谢陛下天恩。”
李有些欢喜。
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本来。
这件事情他还有些如梗在喉,一直想向皇帝请假守孝。
但又不敢开口。
没想到皇帝却主动说起了,还真是让他吁了一口大气。
“朕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李世民笑意浓浓的说道,“房慈那小子,近几日也会回京来。
回鹘金帐那边地事情差不多都解决了,他这个大将军也是该回朝听用了。
不过,朕打算在回鹘建立都督府,驻兵设衙,准备让房慈以后就常驻草原。
所以,他以后可就能得回来一次了。
你们有时间,就多聚上一聚。”
李顿时欢喜:“二弟来要?太好了!陛下,文安公主可曾与他一起回来?”李世民脸上地微笑变得有些意味深长:“朕只知道,他押回了黠嘎斯的俘虏王子阿热奴。”
李微微一怔,不再问下去了。
当初文安公主出走的事情,他多少也曾听闻了一点。
文安是否会回来……还真是不好说。
事关皇族地家事,这似乎不是房慈能够解决得了的。
数万大军逶迤而行,离长安已经只有数十里之遥。
李世民的心情变得既急迫又欣喜:“终于要回到长安了阳光分外明媚,眼前的一草一木,也变得愉悦喜人。
就在这时,李世民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一大片黑影黑压压的人群!无数地人头在攒动,就如同大海地波涛一般汹涌。
漫山遍野,一眼看不到头的人!“这是怎么回事?”许多人惊诧起来,翘道向前看去。
这个时候,前方地巨大人群好像也看到了李世民的军队,人潮变得更加汹涌。
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起来,扬着手大声呼喊。
如同海啸雷鸣一般的呼声传了过来,声音有些杂乱。
但其中有一个声音却是听得极为清楚“万岁”!众人这才释然:原来是百姓来欢迎的队伍呀!李世民却是皱起了眉头:“武元衡和马燧那些是怎么搞的?朕不是叮嘱过了,不要搞什么劳民伤财的欢迎仪式了吗?现在倒好,居然出城八十里来迎驾,还搞了数十万人在这里。
朕回朝之后饶不了他们!”这时,前方有一队骑兵快速奔跑过来。
李世民按住大军就地等候。
那队骑兵跑到近前来,李世民这才看了清楚,是马燧。
马燧勒马停住后慌忙跳下马来,跑到李世民马上跪倒:“微臣马燧,前来迎驾。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马燧,你是怎么搞的?!”李世民一点也没有给马燧面子,声色俱厉的喝道,“朕早已有旨令下达,不许搞什么出城迎驾、欢迎仪式。
你看看你,跑到长安城外八十里迎驾,还摆了几十万人在这里兴师动众。
你眼里还有朕的旨意吗?”马燧拜倒在地不敢抬头:“陛下息怒,容臣禀明实情。”
李世民哼了一声:“起来,讲。”
马燧唯唯诺诺的站了起来。
立于一旁拱手拜道:“陛下凯旋回京地消息,早已传遍天下。
千万子民都要涌进长安来,一睹皇帝圣颜。
参观陛下的雄壮之师。
朝廷费尽千辛万苦,总算疏散了大批百姓,没有让他们涌进京来。
但是……长安城中之前早有了许多百姓进了城,再加上长住长安的百姓们。
他们都想来迎接皇帝圣驾、亲眼见证这辉煌地一刻。
百姓是我们的衣领父母,他们要出城、要来迎驾,我们也不好强力阻拦,更不敢与百姓发生冲突。
只好良言相劝。
但是,仍然有数十万人不听劝告涌出了长安城来……非要在渭水迎接皇帝圣驾。
无奈之下,微臣只好率领三万御林军前来维持治安。”
李世民这才消了火:“这么说来,百姓们不是你们鼓动来的了?你也并非是来迎驾。
而是维持治安?”“陛上明鉴……微臣绝对不敢违逆陛下圣旨行事。”
马燧小心翼翼的说道,“数十万人太过混乱。
微臣担心到时候闹出什么乱子。
才不得已违了陛下圣意,率军出城。”
“罢了。
情非得已,朕便不怪你了。”
李世民抬眼看了一下远处的人群。
当真是延绵数十里、遮天蔽日一眼看不到头。
四周飘扬着大唐的军旗,军人将士们在诚惶诚恐的维持着治安。
“事已至此,朕便泰然处之好了。”
李世民整理了一下心情,“马燧,上马吧。
与朕一起回京。”
“谢陛下。”
马燧长长的吁了一口气。
骑上马来跟到了皇帝身边。
李已然整顿好兵马排成了仪仗。
护卫皇帝一路前行。
数十万百姓个个翘首看着皇帝的军队,群情激昂。
看着皇帝一步步走近。
前面的一排百姓们纷纷拜倒下来,高呼“吾皇万岁”!后面地百姓跟着一层层跪下来,跟着高呼万岁。
一层层,如同波涛,齐整整的矮了下去。
数十里旷野,跪倒了数十万人,蔚为大观。
李世民无奈地笑了一笑:“罢了,就任他们去吧!”自己率领着军队,从御林军清理地过道中走过去。
每进一步,震耳欲聋的万岁呼喊之声就要响起一片。
巨大的呼声将战旗吹得鼓起,天地震荡,渭河之水平添被激流,终南山上地落叶四散飞舞。
李世民和无数将士的心,也被震动了。
无比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洋溢在心头。
八十里路,走了足足有半天。
驻扎下军队之后,李世民留下李料理军务,只带了些许侍卫进城。
从明德门到朱雀大街上,也不知道聚集了多少人在欢呼、在拜迎。
若不是马燧早已安排御林军维持治安、疏通街道,恐怕要进城都困难了。
好不容易走进了朱雀门入了皇城,李世民真是长长的吁了一口气,铠甲下的衣服都全湿透了。
马燧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一路护驾开道险些当即累得瘫倒下来。
进了皇城,就安宁了许多了。
宫员们都已经下了班回家。
由于皇帝早有圣旨下达,他们不敢再作逗留。
李世民这才有了片刻地安宁,坐上了马车径直到了太极宫。
离开一年,皇城之中依旧整齐华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李世民感觉很温馨,终于有了回家地感觉。
马车走到太极门,皇宫内苑监大总管俱文珍在这里迎驾。
李世民也下了马车来活动一下筋骨,俱文珍早带着人跪倒在道旁了。
李世民心情颇好,哈哈的大笑上前拎着俱文珍的肩膀将他提了起来:“俱文珍,养胖了啊?”俱文珍激动得直哆嗦:“有陛下的圣恩福荫着,小人能不养胖么?陛下平安凯旋归来,小人真的是高兴、高兴呀!”一边说,一边就要掉眼泪。
“得了,打住。
一见到朕就掉眼泪,你也不嫌晦气。”
李世民拎着他的肩膀摇了几下,“太上皇和朕的妃子、皇子们都还好吧?”“好、好着呢!”俱文珍抹了一把眼泪急忙说道,“太上皇和皇妃们吩咐小人在太极门迎接圣驾。
他们听了皇帝圣旨,不敢出外迎接,都在大吉殿里等着陛下。”
“嗯,好。
那便领朕前去吧。”
李世民抬脚朝里走,心里暖洋洋的。
离家一年,现在终于可以见到日夜思念的家人了。
李世民走到大吉殿门口,刚刚一现身,就听到一片儿稚气的声音:“儿臣恭迎父皇。
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世民一愣,入眼看到自己眼前跪着四个小娃娃儿皇子李铎、李淮、李器,皇女李珠儿。
李世民顿时心花怒放的大笑起来:“乖孩子们,都起来吧!”四个小家伙,最小的李器还只有一两岁,都从地上爬了起来,然后怯怯的站在一边。
稍后,年纪大一点的李铎牵着妹妹李珠儿的手走上了前来,叫道:“阿爹!”这一声阿爹,叫得李世民心里暖洋洋的。
出身在西川的李铎,跟着他娘墨衣有了一点西川的口音。
想对而言,阿爹比父皇听得更加舒坦。
李世民将女儿抱了起来呵呵的直笑,看到了四个孩子后面的妃子们。
吴月琳、墨衣、武琦云、郭秋月,四个妃子身着盛装整齐的拜倒下来:“臣妾恭迎陛下圣驾。”
李世民的眼睛一一在她们身上扫过,眼神相融,各自诉说着思念与眷恋:“嗯,都起来罢。
这些小家伙,是你们的教他们这么做的吧?呵呵,真是乖巧。”
四个女子彼此都还有一点矜持,各自淡淡的笑了一笑,将孩子接了过去。
“太上皇呢?”李世民高兴之余,也没忘了礼数。
“我在这里。”
李适从一旁的侧间走了出去,看似又养肥了不少,肚子都快要撑破衣服了。
他笑容可掬的走了过去,不等李世民拜礼就呵呵的笑道:“欢迎你回来呀,大郎。
一路辛苦了……快进来用膳吧!”李世民一笑:“多谢父皇来,大家一起用膳!”跳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