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看清长远和眼前 不计较一时得失(1 / 1)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凡事要着眼于大局,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限制住眼界。得失常常处于变化中,不在意一时一刻的失利,为的是在未来获得成功。
194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分水岭。由于经历了全面进攻的失败,国民党军队决定改变策略,以重点进攻解放区的方式向共产党实施包围,陕北首当其冲。国民党的战略政策一调整,毛泽东就做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决定。共产党撤离延安之后,国民党将领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进入延安,却发现延安已成为一座空城。胡宗南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蒋介石,而是谎报取得重大胜利。就在国民党以为自己占领了解放区根据地时,共产党开始了以陕北高原为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在羊马河、沙家店等地都取得了胜利,而国民党却由于这种疲惫的运动作战大伤元气,再加上屡屡失败,士气非常低落,3个多月后就放弃了对陕北的进攻。在山东,60多万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1947年5月陈毅、粟裕指挥华东方面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使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身亡,国民党部队军全线撤退。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拉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而这个战役的关键起步,就在于开始毛泽东所作的“放弃”延安的决定。毛泽东这个决定,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一般遇到这种情况,绝对是以守城为主的,主动放弃已有的城池,这是战争的忌讳,而毛泽东却安慰大家:我们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今天放弃延安,是为了将来解放延安、南京、北京、上海,进而解放全中国,拿延安换取全中国,是合算的。
毛泽东的决定,是在对敌我双方的军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全国土地斗争形势和战争形势做出了全面的判断以后作出的,放弃一个延安,却能保证以后在与敌人交手时以最小的代价换取胜利。
一时的得失不等于长久的得失,真正的智者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的目光看得长远,知道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才不会计较一时一刻的失利,甚至通过主动失利的方式为自己争取长远的利益。
日本东京岛村产业公司及丸芳物产公司董事长岛村芳雄年轻时是一家包装材料厂的店员,这份工作薪水微薄,岛村没钱买东西,就把经常在商场和购物街闲逛,观察其他人手中购买的物品作为乐趣。
逛街久了,岛村发现每个购物的人都会提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就是用来装购买物品的编织袋。岛村从这里发现了商机,想要做购物袋的生意,但他没钱没人脉又没经验,这个生意该怎么开始才好呢?岛村思前想后,终于决定用“原价销售”法开始自己的生意。
所谓“原价销售”法,就是岛村以五毛钱的价格从工厂购置麻绳,再以五毛钱的价格卖给东京的购物袋加工厂,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分不赚。这样的生意做了一年,钱是一分没赚到,岛村的名声却在行内传得很远,大家都知道,同样质量的麻绳,岛村的最为便宜。
这时候,岛村再去进五毛钱的麻绳,就以五毛五分的价格售出。他诚心地告诉客户自己一直是以一分钱都不赚的方式替他们提取原料的,现在再这样下去只能破产了,所以为了生存,他决定将价格稍稍上调,希望客户理解。岛村的麻绳价格本就便宜得不得了,这样一说,客户也就完全理解他,为他的诚心所打动,同意继续订购他的麻绳。而提供给他麻绳的厂家听说他的事后,很吃惊世上居然有这样的生意人,决定将价格下调至四毛五分一条,就这样,岛村正式开始受益,几年之后就成了名满天下的商人。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会有成败得失,而能成大事的人眼光往往看得更高更远,因此也不会在一时一刻的得失上斤斤计较。如果把眼睛盯在一时一刻的得失上,就会一叶障目,看不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丢掉长远的利益。
以前读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佛教故事,说的是一位吝啬的商人一次碰到进城来卖鱼的渔夫,渔夫没卖到钱,要回家就要渡过大河,商人便借给他五块钱,好让他坐船渡过河去。渔夫回去后,三天都没有再进过城。商人担心渔夫不想还他钱,就花五块钱坐船渡过大河去渔夫家找他。到了渔夫家,发现家中没有人,商人只好又坐船回去。回到家后,商人心中始终觉得吃亏,自己的五块钱就这么白白没了,实在是太可惜,第二天早晨,商人又一次坐船渡河,去渔夫家找他要钱。这次渔夫在家,看见商人就痛快把钱还给了他。商人拿到钱,很高兴地说:“终于把钱要回来了,要不就吃亏了!”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都会觉得商人太傻,他只要回来渔夫借他的五块钱,可是来回的路费却整整二十块,更不要说他这两天来回路上还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商人只盯着眼前失去的五块钱,却看不到他为此花费了更高的成本。不要这五块钱又何妨呢?利用去渔夫家要钱的时间去做自己的生意,两天赚到的可不止区区五块钱。
看完故事,我们对不计较一时得失的道理肯定理解得很深刻了,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做了和商人一样的事却并不自知,因为一时的失利失去理性判断的人比比皆是。无论什么时候,把眼界放大,把眼光放长远,不断地向前看,都是成大事需要的能力,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