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帝国的建立2(1 / 1)
加尔巴非常侥幸地取得了成功。但他的权力基础非常薄弱,他所做的只是率军通过不设防的敞开城门,从未真正打赢过一场战争。因此加尔巴的当务之急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但他无能短视,头脑僵化,过于苛求与节俭,没有能力完成当前任务。加尔巴挑选了一位青年贵族皮索为继承人,来对抗富有活力且野心勃勃的马尔库斯·塞尔维乌斯·奥托(Marcus Salvius Otho),但皮索除了具有光辉的姓氏外,在政治上毫无影响力。打了胜仗的日耳曼军团被忽视,未获得报偿;反对温德克斯的高卢部落被疏远;禁卫军所期望的馈赠,加尔巴也拒绝支付;遍及帝国中那些曾效忠尼禄的人希望不再被追究,但亦未能如愿。加尔巴派遣奥路斯·维特里乌斯(Aulus Vitellius)掌管下日耳曼(Lower Germany),但当地军队于公元69年1月2日拥立维特里乌斯为帝,上日耳曼军团也立即承认了他的帝位。奥托在罗马与多瑙河地区的阴谋活动获得成功,他在两周后同样被拥立为帝。加尔巴与皮索被杀,随着他们的因此送了命,罗马旧贵族的骄傲也一并被葬送。维特里乌斯的军团在凯奇那(Caecina)与瓦伦斯(Valens)率领下,向罗马进军,与奥托的军队会战于克雷莫纳(Cremona)附近的贝德利亚库姆(Bedriacum)并赢得血腥胜利。奥托于4月16日自杀。然而,这“漫长的一年”还远没有结束。
一个多世纪前,庞培军在法萨卢(Pharsalus)战败,败军的逃亡者中有一名百夫长或重新入伍的老兵,名叫提图斯·弗拉维乌斯·佩特罗(Titus Flavius Petro)。他回到萨宾-列阿特(Sabine-Reate)的家中,以帮银行家与拍卖商收钱为业,在那里度过了卑微的余生。佩特罗有个儿子耗费了一生大部分岁月在亚细亚行省为海关收税人办事,后来成了一个小额放债人,居住在今瑞士一带。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弗拉维乌斯·萨宾努斯(Flavius Sabinus)位及执政官并在默西亚(Moesia)统率过军队,在尼禄统治末年担任罗马的市政长官;次子弗拉维乌斯·韦帕芗(Flavius Vespasianus)在克劳狄乌斯入侵不列颠的战斗中指挥罗马军队左翼,因才能出众而赢得声誉,韦帕芗也位及执政官,并担任阿非利加总督直至公元67年,这一年,尼禄任命他为镇压犹太起义的特派军事统帅。兄弟二人的经历皆可谓依靠机运与自身才能获得成功的杰出范例,他们是新体制下聪明而野心勃勃的“新人”。
因为距离遥远与信息传递的延时,韦帕芗被隔绝于西部瞬息万变的局势之外,但他还是与叙利亚指挥官盖乌斯·李锡尼乌斯·穆基亚努斯(Gaius Licinius Mucianus)尽释前嫌,又把当时的埃及长官、叛教犹太人提比略·尤利乌斯·亚历山大(Tiberius Julius Alexander)拉到己方,结成了拥有丰富经验的军事、后勤与财政的强力组合。对于所有先前“站错队”的人,他们也表示可以既往不咎。穆基亚努斯沿小亚细亚与巴尔干路线向罗马进军,同时韦帕芗前往亚历山大里亚,于7月1日在那里被拥立为帝。
随后事态进展之迅速超乎任何人想象。维特里乌斯的军队由日耳曼进入北意大利,在所到之处大肆劫掠,维特里乌斯本人的表现也更像一个征服者而非解放者。他还羞辱战败的奥托部队,却并不解散它们,此举可谓严重失策。由多瑙河军团主力组成的强大军队也在向意大利进发,因未能及时赶到,没有在贝德利亚库姆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阿奎塔尼亚罗马人开启的连锁动**将由一个来自图卢兹(Toulouse)的罗马人来终结,于是昙花一现的历史人物马尔库斯·安东尼乌斯·普里穆斯(Marcus Antonius Primus)登上舞台。此人属于恶棍一类的人物,尼禄在位时因为参与可耻的遗嘱诈骗被流放,后加尔巴将他招回,任命他指挥一个潘诺尼亚(Pannonia)军团。战争、混乱与阴谋乃普里穆斯的专长(mtier),他轻而易举地说服了心怀不满的多瑙河部队,令他们转而宣布向韦帕芗效忠。普里穆斯的用兵之道在速度与**(lan)方面堪与尤利乌斯·恺撒媲美,他反对保守与拖延,认为这同样会给敌人发展壮大的机会。他不等东部军队到来就全速进军意大利,趁敌人猝不及防之际发起进攻。而维特里乌斯的军队近期恰好士气低落,原因是维特里乌斯怀疑军队统帅凯奇那叛变,而将其解职。10月,在贝德利亚库姆爆发了第二场大战,维特里乌斯的军队被全数歼灭,他本人逃回了罗马。韦帕芗之兄萨宾努斯差点就成功劝说维特里乌斯退位,但不幸被横行罗马城的日耳曼辅助军所杀。尽管遭遇激烈抵抗并发生了残酷巷战,普里穆斯还是发动突袭成功占领了罗马。维特里乌斯被捕获,随后遭到残杀。几天后,穆基亚努斯终于抵达罗马,他削减了普里穆斯的权力,为韦帕芗建立起临时政府。韦帕芗此时虽已60岁高龄,但他有两个成年儿子提图斯(Titus)与图密善(Domitianus),有望开创一个连续传承的王朝,而这一优势是无嗣的穆基亚努斯所不具备的。“漫长的一年”结束于公元69年12月,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的重建任务落到这位新皇帝身上,他头脑清醒、脚踏实地、经验丰富且能力卓著,他将证明自己无愧于奥古斯都继承者的身份,并且同奥古斯都一样,他依靠自身的成就与品质,成为了元首。
延伸阅读:
Ⅰ
塔西佗(《编年史》和《历史》)和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对本时期的史事记载得最为全面。塔西佗《编年史》的标准版本、注疏为H. Furneaux的两卷本(第二版上下卷分别出版于1896年和1907年);G.E.F. Chilver为《历史》的1、2、4、5等卷撰写了史学注疏(Oxford, 1979, 1985);K. Wellesley则为第3卷编了注疏(Sydney, 1973)。其他的重要史料有卡西乌斯·狄奥的《罗马史》和维勒乌斯·帕特尔库鲁斯、塞涅卡、斯特拉波和老普林尼等人的著作。所有这些著作都可在洛布古典丛书中找到。奥古斯都本人的《神圣的奥古斯都大事记(Res Gestae Divi Augusti)》可参考P.A. Brunt和J.M. Moore(1967)的高质量版本及译文、注疏。最重要的铭文材料选编(未经翻译)见Ehrenberg and Jones的Documents Illustrating the Reigns of Augustus and Tiberius(2nd edn. 重印增补版,Oxford, 1976)和E.M. Smallwood的Documents Illustrating the Principates of Gaius, Claudius and Nero(Cambridge, 1967).
II
必须首先介绍的是Ronald Syme的两部伟大作品:The Roman Revolution(Oxford, 1939)和Tacitus(2 vols., Oxford 1958);我们还应提及他的History in Ovid(Oxford, 1978)。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的第十卷内容全部是介绍这一时期(44 BC-AD 70)的。H.H. Scullard的From the Gracchi to Nero (5th edn., 1982)后面几章构成了对公元68年之前历史事件最好和最可靠的简述。在范围更广的著作中,A. Garzetti的From Tiberius to the Antonines trans. J.R. Foster(London, 1974)值得称道。T. Rice Holmes的The Architect of the Roman Empire(vol. I, Oxford, 1928; vol. II, 1931)详细介绍了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并附带有丰富的材料引证;更新的研究成果汇集在F. Millar和E. Segal编辑的Caesar Augustus(Oxford, 1984)里。关于提比略,见R. Seager的Tiberius(London, 1972)和B.M. Levick的Tiberius the Politician(London, 1976);关于盖乌斯,见J.P.V.D. Balsdon的The Emperor Gaius(Caligula)(Oxford, 1934);关于克劳狄乌斯,见A. Momigliano的Claudius, The Emperor and His Achievement, tr. W.D. Hogarth(重印: Cambridge, 1961)和V.M. Scramuzza的The Emperor Claudius(Cambridge, Mass., 1940);关于尼禄,见B.W. Henderson的The Life and Principate of the Emperor Nero(London, 1903),B.H. Warmington的Nero, Reality and Legend(London, 1969)和Miriam Griffin的Nero: The End of a Dynasty(London, 1984)。最后,K. Wellesley的The Long Year A.D. 69(London, 1975)将我们一直带到苇帕芗登基的岁月。
H.M. Pelham的Essays on Roman History(1911),特别是其中论“奥古斯都内政”的章节至今仍值得一读;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第11卷中H.M. Last撰写的第10、11章也是如此。关于公法和私法,见H. F. Jolowicz and B. Nicholas的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Roman Law(3rd edn. Cambridge, 1972);关于元首个人崇拜,见L.R. Taylor的The Divinity of the Roman Emperor(Middletown, 1931);关于希腊城市,见A.H.M. Jones的The Cities of the Eastern Roman Provinces(Oxford, 1937, 修订版: 1971)和The Greek City(Oxford, 1940);关于意大利的自治和意大利境外公民权范围的扩大,见A.N. Sherwin-White的The Roman Citizenship(2nd edn., Oxford, 1973);关于经济状况的概述,见Tenney Frank的An Economic Survey of Ancient Rome, vols. ii-v(Baltimore, 1933-40)。
本领域的现代学术成果范围极其广泛,并且考古活动还在不断发现新材料,包括铭文。关于这些专著的参考信息可在上面提及的大多数作品中找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H.H. Scullard的From the Gracchi to Nero(新版平装本, London, 1982)每章中的书目内容都很丰富。
[1]即安东尼。——译注
[2]指屋大维。——译注
[3]罗马执政官、政治家、屋大维副手和亲密战友。——译注
[4]并不十分精确的历史上的地理名词,指地中海东部靠近西亚的一大片区域。——译注
[5]本书并无第二十二章,作者表述有误。——译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