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第三节 关于农民三大改革创新的理论探讨(13)(1 / 1)

加入书签

此外,一些文章还提到了"阜阳模式"、"大邱庄模式",等等。

许多同志认为:"模式"尽管各式各样,但其共同点是展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变"二元经济结构"为"一元经济结构"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有人概括这条道路就是:"在土地由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组合,并主要通过兴办乡、镇、村集体企业和由农民家庭或联户经营的民办企业(统称乡镇企业)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实现乡村城镇化",从而完成农村经济现代化这一历史过程。

这条道路的优越性就在于"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精神、积极性和长期被压抑而不得施展的才能,充分利用经济资源中可以利用的潜力,使各种生产要素奇迹般地实现了结合,从而形成相当可观的生产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温州农村考察组:《温州农村商品经济考察与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 书客网 ShuKe.Com ]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曾经走过,不少发展中国家现在仍在继续采用的,以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也都一直沿袭的传统道路。

这种传统道路要求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城市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投入城市住房建设和市政建设,农村转移来的劳动力也需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因而使这一转移过程必然是极其缓慢而又漫长的。

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一二百年才走完这一过程,而且是给广大农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极其痛苦的过程。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造成城市中大片贫民窟、大量无业游民和乞丐、娼妓、疾病流行、社会治安恶化等社会恶果。

社会主义国家限制农民迁入城市,则使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依然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而通过这条新的道路,就可避免传统道路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并较易于大量吸收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

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不需要国家大量投资条件下,能够更快地推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助于城乡差距缩小、工农业协调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道路。

董辅礽:《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道路问题》,《经济研究资料》1986年第8期。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同模式存在的依据有人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见解:(1)认为不同发展模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实现。

因此,选择发展模式既要考虑生产关系,又要考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认为不同发展模式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形式。

(3)认为不同发展模式是由所有制决定的。

由于所有制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乡镇企业发展规模的大小和经营方式的不同。

(4)认为不同发展模式是由产品和产业结构决定的。

由此出发选择模式,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走种、养、加工结合的路子。

参见《江苏省乡镇企业理论讨论会观点综述》,《中国农村经济》1986年第7期。

有人则认为,影响不同模式形成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既要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水平,也要看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和历史传统,以及城乡关系的不同状况。

不同模式的出现,都是适应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各种模式都有其具体条件的适应性,决不能照搬推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