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千古师表 (二)(1 / 1)

加入书签

宋的垂帘听政之制始于刘娥,当赵恒立赵祯为皇太子,皇后便光明正大的介入军国大事,每五日一御承明殿听政。

资善堂也就成为承明殿之外的另一朝会场所,中枢、枢密院等重臣逢单日参谒太子议事。

刘娥五十有二,不可能任由宰执摆布,承明殿朝会与赵恒御崇政殿并无太大区别。

赵祯年仅十二,更像是人形玉玺,遇奏点头称赞而已。

寇准像是遇见千古英主,尽展心中抱负,资善堂成了一言堂。

但资善堂的决议仍需呈交刘娥审阅,方能取旨行事,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不可避免。

寇准一向独断专行,把自己标榜成备受肘掣的忠臣,将赵祯誉为人望所属、又备受权后打压的少主,从而谋请赵祯监国。

赵恒毫不犹豫的抛弃寇准。

十二岁的少年监国,谁是最大受益者?

毫无疑问,是寇准之类的权臣!

刘娥再怎么嚣张跋扈,都只有赵祯这一个依靠,肉烂了在锅里。

寇准则不然,京畿遍地宗亲,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再建拥立之功,就像谋废赵元佐、阴附赵元僖、交通赵元杰那样。

无论赵恒是何立场,君、父、夫三职均容不下寇准继续擅权。

于是,谋请十二岁少年监国、恋栈不去的权臣寇准成了忠臣典范,为世人所敬仰。

……

柔仪殿。

自从周怀政事败,刘娥便时时刻刻掌控着赵祯行踪,那沙哑的声音、红肿的双眼无不在挑战她底线:“太放肆了!”

“是孩儿驽钝,当不起执政教诲。”赵祯边垂泪边摇头,“孩儿上不能宽爹爹、娘娘关爱之心,下不能解民间疾苦,是不是很没用?”

刘娥道:“刘纬那一套……是杂学,全益倒是学了一分皮毛,不就讨了王曙、乐黄目九分厌?”

赵祯哽咽道:“那是王曙、乐黄目在讨娘娘欢心……”

刘娥伸手擦去赵祯脸泪水:“谁说的?”

“孩儿其实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