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唐大人实在琢磨不透(1 / 1)
大公子将桌上的信筏打开,看向第三道题目,乃是行酒令。
“言念君子,望江南,和梅看雪花。”
“载笑载言,上小楼,醉折花枝当酒筹。”
“未见君子,懒画眉,断楼烟雨梅花瘦。”
“如此邂逅,何傍妆台,且向百花头上开。”
看完这第三道题目,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不得不说,这唐大人心中想法,又时候还真是令人琢磨不透,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行酒令还真是规规矩矩的行酒令,没有任何出彩也没有如何瑕疵。”
因为第三道是题目的限制,换句话说便是题目要求写什么,考生写什么就可以,犹如对应填空一般,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去品析的。
但看到第四道题目时,大公子立马眼前一亮。
诗题为《一叶落而天下秋》,乃是一首闺怨诗。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一直未曾说话的习羽翎,琴声幽幽,轻声说道:“这是一首好诗,难得的是出自一名男性手笔,虽然少了几分细腻,却增添几分哀怨。”
墨灵儿眉毛一挑,意味深长的笑了笑。
大公子淡淡笑了笑,说道:“的确是一首难得闺怨诗,整首诗歌反倒像是一幅写实的画卷,描绘了一幅天寒岁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归的孤冷画面,孤寂凉情直入人心,千般滋味涌上心头。”
“第一句即点明时间:深夜,而寒月历来是秋冬两季的代名词。“洞房”两字可理解为新婚后的洞房,而“洞”又有深远的含义,也可理解为处于庭院深处的房间。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一个“静”字就让这本该是温暖融融的居所显得不同寻常的冷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第二句更是将冷意继续延伸,“真珠帘”即为珍珠帘,尽显其华贵之意,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显露出屋子主人身份的高贵,但即使是高贵的女子也摆脱不了空守闺房的寂寞。帘外的一株梧桐树,静静地立在院子当中,月光摇落,将它的影子拉得很长。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第三句第一个字就点明此刻的季节,正是寒霜将落的深秋。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忽然,她感到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但暮秋深夜,秋霜还未降落,女主人公玉手先知,预先通过手冷感受到即将到来的霜露,这不免引人遐思。
第四句给出了答案,原来女主人公并没有就寝,而是坐在灯下裁剪衣服,要赶制寒衣要寄给远方的征夫。气温骤降,手里的剪刀立刻变得冰凉刺骨,她这才知道屋外就要下霜了。而下霜则更加说明屋外的寒冷,同时也反衬出闺房的冷寂和独守深闺的落寞。”
大公子眼眸带着欣赏之意,笑道:“这诗虽似简单,实则却是丰富极了,但到底因为是男儿执笔,所以写得的确含蓄有致,情景交融,言简意丰,一“知”一“冷”,通过写闺中少妇寒夜为征夫赶制冬衣的情景,尽显女子内心之凄凉,孤寂之“怨”——好啊。”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
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如何哀怨,如何凄苦,诗中虽然未曾提到过,但阅读之人却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
望着屋内的夜景,大公子陷入长久思绪当中,似乎是想起某些情景而受到了触动,习羽翎第一个发觉大公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她适时的让琴声变得舒缓一些,却不敢打扰到大公子的思绪。
那是秋末冬初的某个深夜,初冬的雪花早已下起,没有银装素裹那般美丽,令人感觉到是钻心刺骨的冰冷。
某处破败的小庙里,穿着破棉袄的夫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