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和盘托出(1 / 1)
小皇帝摇摇头,“母后,不要以为朕不知道,真正贪恋权势的那个人是您,朕一直念在母子情分上,只要您做的不过分,朕便装作不知道而已。只是,朕万万没想到,您居然如此对待皇叔。”
“本宫怎么对他了,你不要忘记,生你养你的人是本宫!”
小皇帝神色黯然,“现在仔细回想,也不是无迹可寻的,几年前皇叔也受过一次重伤,想必也是母后所为吧。”
太后看小皇帝已经猜到了,便也直接承认,“对,就是本宫,本宫只恨当时为什么没有在他回来养伤的时候,找机会结果了他。”
小皇帝看着面前面目可憎的太后,失望的摇了摇头。
“母后,你可有想过,以皇叔的聪明才智,难道会猜不到是你所做所为吗?皇叔为什么隐忍不发,还不是想给你一次机会,也顾忌着朕的感受?”
“呵呵,本宫需要他给机会吗?是本宫给他机会好不好,否则你以为这几年为什么他能平安无事?如果不是这次,他这么大张旗鼓的宣告天下他要娶妃,本宫会刺杀他吗?”
太后满目慈爱的劝说着小皇帝,“皇儿,你可要知道,他现在辅佐你,是因为他还没有成婚,没有自己的子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等到将来有一天,他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能不为他的孩子打算吗?”
小皇帝退后两步,与太后拉开距离。
“看来母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来人,封锁太后的宫殿,没有朕的允许,不许任何人进出,也不许任何人向外界传递消息。一旦发现,格杀勿论。”
太后气愤的指着小皇帝,“你!你这个逆子,你居然想软禁本宫!本宫何错之有!何错之有!”
小皇帝丝毫不理睬气得跳脚的太后,只留下一句话,“母后还是在宫里多吃斋念佛的好,前朝的事,还是少些操心。”
然后,小皇帝就转身而去。
太后看着甩袖而去的小皇帝,气的又是一顿猛砸。
太后砸了一阵后,也累了,毫无形象的坐在地上,陷入了深深地回忆中。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
太后本名谢思琪,是当朝太师的独女,自小娇生惯养的长大,可谓是万千宠爱于一身。
谢思琪本人也很争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人又长得水灵出众,是南疆都城里有名的才女。
正所谓一家有女百家求,当时向太师府提亲的媒人差点将太师府的门槛都踏平了。
可是谢思琪对于来求亲的众人都没有看得上,独独看上了当时还是皇子身份的段玉寒,奈何神女有意襄王并无心。
谢思琪几次三番的制造与段玉寒的偶遇,但是段玉寒都丝毫无动于心。
但是,谢思琪的几次三番制造的邂逅中,满心满眼的只注意到段玉寒,却忽略了当时跟段玉寒一向交好的太子看自己的眼光。
当太子正式登基后,出了国丧期,就开始了选秀。而选秀的名单中,谢思琪的大名赫赫在目。
当时的皇后已定,谢思琪又心有所属,怎么可能看得上区区一个妾室的身份,即使是皇帝的妃子,那也是一个妾。
所以,谢思琪死死的盯着名单,祈求着自己的父亲,不要让自己进宫选秀。
可是,名单已经下达,岂是他们能左右的了的。
所以,谢思琪就故意将自己打扮的平平无奇,可耐不住皇帝对她早已心有所属,即使她再怎么丑化自己,她早已经是内定好的妃子了。
谢思琪就这样万般无奈的进了宫。
好在皇帝对她宠爱有加,没过一年就生下了皇子,成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
谢思琪因为有了儿子傍身,加上皇帝的宠爱,也就渐渐的接受了现实,开始为儿子的将来筹划。
但是,好景不长,皇帝年纪轻轻的就身染重病,没过几年就撒手人寰了。
当时,皇帝还未立储,对于储位之争,各个大臣也是争论的火热。最后还是段玉寒,力排众议,支持尚在幼年的小皇帝坐上了皇位。
再加上谢思琪本人也颇有才华,以及太师在朝中的权势,所以,小皇帝的龙椅算是坐的比较的稳当。
因为段玉寒的这一举动,使谢思琪原本已经歇下的心思又死灰复燃了。
所以,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谢思琪明里暗里的跟段玉寒表白,希望段玉寒能够接受自己。
可谁知,谢思琪都做到了这个份上,段玉寒依旧无动无衷,所以才有了第一次刺杀的事情。
当段玉寒真的身受重伤、危在旦夕的时候,谢思琪也是痛苦不已,终是没有再下狠手。就这么相安无事的又过去了好几年。
谢思琪有时候就在想,就现在这样也挺好的,段玉寒不娶妃,自己也能时常见到心爱之人,这样就足够了。
可是,谁知道,这次段玉寒居然不知道从哪里带回来一个女人,还百般宠爱,对所有人说她是他心爱的女子,未来的摄政王妃。
听到这个消息的谢思琪怎么能够忍受,强大的嫉妒、不甘深深地扎根在了谢思琪的心里。
谢思琪原本想着,召见段玉寒好好的谈一谈,可谁知,段玉寒居然对自己视而不见。
这就直接点燃了谢思琪心中最后一根稻草,既然我得不到的人,别人也休想得到。
所以,谢思琪就联系上了江湖上有名的血刃组织,还派出了自己这些年精心培养出来的侍卫,就是想彻底结果了段玉寒。
可谁能想到,段玉寒的命就是这么大,胸口中剑都能活下来。
不仅没有成功的杀了段玉寒,就连自己这些年辛辛苦苦在小皇帝心中维持的慈母形象也付之一炬。
谢思琪思及此,疯癫的大笑了起来,眼里还流淌着泪水。
小皇帝站在太后的宫门外,并没有走远,眼眸中看着紧闭的宫门,耳边是自己母后疯癫的笑声,脸上露出深深的担忧之色。
小皇帝身边的一个老太监安慰道:“皇上,您别忧心了,太后会明白您的一番苦心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