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肘腋生患(1 / 1)
第326章 肘腋生患几天以后,武元衡等人一起商议的整顿吏治的规划,提交了上来。
这其中的第一条,就是裁减检校官和员外官。
检校官,原本就是荣誉虚衔,拿薪不办事的。
李适在位时,为了安抚外地节度使,封了大量的检校官。
这些节度使非但不在朝堂上出力办事,还要朝廷拨下薪俸去养他们。
员外官的情形和检校官有点类似,大多是破格提拔起来的官员,属于正常编制之外的。
甚至有许多受宠的宦官,被任命为了三品吏部员外郎这样的职务。
和武元衡同等级别,却是一点公职也不履行,却享受同等的待遇。
裁减掉检校官和员外官,能大大的缩减朝廷开支,精简编制。
对于这一点,朝堂上的所有人没有任何疑义,一致通过。
规划中的另外一个重点,却是裁减朝廷三省六部和各司各属正常的编制。
以吏部为例,裁减之后仅留下尚书一人,侍郎二人侍中二人,主事二人令吏十五人。
另外还有司封郎中、司勋郎中、考功郎中各一人,以及这三个分部下属的部分官员。
从整体上看,正常编制的人数,都被裁去了一办。
这个意见一公布,可就立马在朝堂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正常的编制都被裁去了一半,这也就意味着现在站在朝廷之上的人,有一半要脱下袍服回家去。
这些人自然就不乐意了。
朝堂上的争论,一时间沸沸扬扬。
李世民冷眼相看,也不急于发作和拍板。
看着这些闹情绪的官员,他心中暗自想道:凡是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人人都会急于反驳。
这些官员们尚且如此,假如我下令要削王,那些王公们还会善罢甘休?由于皇帝没有出面决断,裁减朝廷正常编制的事情一时搁浅了下来。
但是。
检校官与员外官却是顺利的裁汰了。
仅长安一个地方,就裁汰了三百多名拿钱不办事的员外官。
整个大唐的天下,总计要裁去二千多名检校官和员外官。
光是用来支付这些人地薪俸,就足以武装起一支万人的军队了。
裁官令下达的时候,大唐各地自然有些怨气和不满的声音。
但检校官和员外官,毕竟只是对一些人加奖的虚职,这些人或许并不是太在乎。
所以。
执行下来倒也没有真正遇到多大的困难。
至于裁减朝廷正常编制的事情,李世民倒是不急于下决断。
一步步来,稳打稳扎,不能让当前地局势陷入过大的混乱之中。
等员外官和检校官裁汰完毕,大家适应一段时间以后。
再办这件事情。
这一天傍晚,李世民刚刚从弘文殿办完公务回到武德殿里。
皇城监门将军郭钢来报,说京兆尹张,入宫求见。
李世民宣他入见。
李世民在御书房中,接见了张。
多日不见。
张的身体看来好了许多,精神抖擞的跪拜行过了礼,李世民给这位四品大员赐了座。
张的神情。
看来却是有些紧张。
他四下看了一眼,说道:“陛下,乞退左右。
微臣有要事启奏。”
李世民微微惊疑,让左右伺候地宦官和宫女都退了下去,说道:“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张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拿出了一封奏折,亲自递到了皇帝的御桌上,低声道:“陛下请过目。”
李世民狐疑的拿起折子一看。
顿时瞪大了眼睛低声喝道:“居然有这样的事情!”张神情凝重:“陛下,这是微臣刚刚接到地密报。
微臣以为此事异常重大,于是即刻进京将此事汇报给了陛下。”
“办得不错。”
李世民暗吸了一口长气,对张说道,“此事。
一定要严守口风,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回去之后。
你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如同往常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微臣明白。”
张拱手一拜,郑重领命。
“报信之人你带来了么?”“回陛下,带来了。
就在武德殿外候召。”
“传他进来。”
张亲自出去,将随行的一人叫了进来。
那人年约四十,虽然穿着一身百姓人家的寻常衣物,可本身在军中混得烂熟地李世民,还是一眼就看出此人定是行伍出身,是个军人。
来人叩拜行礼之后,李世民问他:“姓什名谁,官居何职?”“回陛下。
末将董双,乃是东都畿防兵马使路嗣恭路将军帐前的中侯将军。”
来人说道,“路将军密派末将化身平民进京,务必将一份密报亲手呈交给京兆尹张大人。”
李世民不动声色的说道:“密报中的事情,你知道多少?”董双回道:“末将是路将军的心腹,对于密报中所言之事也略知一二。”
“很好。”
李世民说道,“张,你且先退下。
回去之后,将有人向你献上密报之事,一定要严守口风不能泄露。
他日,朕会有封赏与你。”
张拜倒:“微臣只求为陛下尽心尽力办事,不求封赏。
微臣告退。”
张走后,李世民让俱文珍亲自出宫,将李晟请进了武德殿里。
密报中的事情,他暂时并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
李晟进了御书房,李世民直接将那份密报给他看了。
李晟的反应也是无比惊讶:“居然会有这样地事情!”“朕也感到很震惊,但现在看来,此事的真实性很大。”
李世民说道,“送信之人就在这里,我们不妨听听他是怎么说。
董双,把你知道的事情,全都说出来。”
“是,陛下。”
董双倒是个精细的人,要不然也不会肩负起如此重大的使命了。
他不慌不忙地说道:“东都畿防兵马使路嗣恭路将军,与东都留守韩全义是同袍好友。
五日前,韩全义秘密的将路将军请进了洛阳,商议大事。
路将军回来之后,寝食不安。
原来。
韩全义请路将军入东都,是为了和另外几位亲王和郡王一起商议谋叛之事!”李晟恍然一怔:“还有亲王和郡王?!”李世民面色平静,眼神中却是有了一丝怒意:“这里没有外人。
董双,究竟有哪些亲王和郡王参预了此事,你给朕一一道出。”
“是。”
董双拱手一拜,说道,“为了安全起见。
路将军也没有将参预之人地名单写在奏折中,而是用刀刺在了末将的背上。
所以有哪些人,末将自己也不知道。
敢情这位大人剥掉末将地衣物查看,再报之陛下。”
说罢,就自己去解衣物。
李晟上前解到了他的上衣。
果然看到他背上,有累累的血痕。
李世民也亲自上前来,和李晟一起睁大了眼睛细细辩认,都各自吃了一惊:领头的亲王,居然是隋王李迅和荆王李选。
这两人。
都是李适的亲弟弟,当今皇帝的亲叔叔。
另外还有他们的一些子侄,大约有七八个郡王。
李世民恨得咬牙切齿:“这些混帐东西。
都反了!”李晟急道:“陛下,这也是不幸中地万幸。
幸好东都东都畿防兵马使路嗣恭路忠君爱国,将此事密报给了陛下。
为今之际,就是趁他们还没有起事谋反,趁早将这一场灾厄平息于无形之中。
微臣不才,愿领一支人马进入东都,捉拿隋王李迅和荆王李选以及东都留守韩全义,献与陛下发落。”
李世民眉头一拧心中飞快的思索了一下。
摆了摆手说道:“不着急。
董双,从今日起,你就留在朕的身边当侍卫,哪里也不要去了。
稍后朕会派人来给你一点伤药。
你背上的伤痕,自行敷药料理。
明白么?”“末将明白。
末将谢陛下隆恩!”董双跪倒下来。
磕头谢恩。
一个小小的中侯帐吏,瞬间被提升成了皇帝身边地侍卫。
可谓是平步青云了。
李世民让董双退了下去,只留了李晟在御书房中。
“朕最担心的事情,始终还是发生了。”
李世民既怒又恨的说道,“关内的那些皇族们,对朕不满已经由来已久。
朕当初还只是汉王的时候,他们就沆瀣一气一起抵制和打压朕。
等朕登了基,这些人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担心朕会和他们秋后算账。
现在终于忍不下去要铤而走险了。
他们就没有想过事败之后地下场吗?”李晟小心的说道:“陛下……历来谋叛之人,心中想的都是成功之后地好处。
要不然,他们也不会铤而走险了。
关内的皇族们,历来对陛下不是很拥戴。
在他们看来,陛下可能还是篡逆的不孝子孙……而且,由于他们之前曾为难过陛下,尽管陛下对他们宽容相待不记前仇,可他们却未必会这样想。
所以,他们心中一直压抑着恐惧。
时间一长忍不住以后,就爆发了。”
李世民面带怒容,恨恨的说道:“当年一起栽害朕的皇族贵戚们,肯定是不止嘉王和韶王两个人的。
朕在登基之前,为了解决大军的粮荒问题,曾经把嘉王和韶王整治了一回。
而且逼他们答应,在日后进行农田革新时,主动交出手中屯集的田亩。
这让其他地人心惊胆战。
于是,他们就趁朕还没有动手整治皇族与农田之前,想要动手了。
看来,朕与关内皇族的这一场战争,已经是无可避免了。”
“无可避免?”李晟愕然的重复了一句。
“是的,无可避免。”
李世民说道,“良器也不是外人,朕也不瞒你。
玄卿公登仙之时,当面给朕留下了唯一的一条遗嘱:若要治吏,必先削李晟周身一震,慌忙拜倒下来:“陛下,微臣愿意放弃王爵,降低食碌!”李世民上前来扶起李晟,微笑说道:“良器你这是干什么?朕对你说这个,可不是针对你来含沙射影。
你功高社稷,享受这个王爵倒是情理之中地事情。
朕和玄卿公所针对的,是那些出身皇室,却对江山社稷没有一丝贡献、反而还要平添祸乱地废物们。
现在你也看到了,那些废物们守着金山银山穷奢极欲还不够,还要来谋取朕的江山,给天下带来灾难。
这样的王爵,我大唐留他何用?”李晟的额角流下一丝汗渍,拱手道:“陛下英明……不过,微臣也的确是心甘情愿,愿意放弃王爵。
只要能为江山造福为陛下效力,哪怕是一介布衣,微臣也无怨无悔。
微臣身上的这个郡王头衔,是太上皇所赐,当时也无非是为了笼络微臣。
陛下若有需要,随时都可以拿回去。
微臣毫无怨言心安理得。”
“这件事情,我们暂时不要提。”
李世民面带微笑的说道,“还是先一起想个法子,解决东都那边的问题吧。
隋王李迅和荆王李选,联合了七八个子侄郡王,计划在东都谋判,这无异于是让大唐的朝廷在肘腋生患,祸害无穷啊。
而且,我们暂时还不知道,他们在长安有没有眼线和接应。
朕估计,这个可能性也比较大。
朕如果是他们,肯定会先想办法控制皇帝,然后在洛阳举事。
这样就容易成功多了。”
李晟说道:“可是长安有陛下最忠实的千军万马在拱卫,皇城之内更是戒备森严。
他们如何可能成功?”李世民略微一笑:“假如,他们要针对的是朕一个人,而不是朕的千军万马呢?”李晟眉头一拧:“陛下的意思是——他们有可能要刺驾?!”残唐重生李世民跳至
↑返回顶部↑